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隱藏在美國大使官邸的藝術品 竊聽了整整7年無人知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1945年,一件蘇聯的藝術品中暗藏竊聽裝置,在美國的安保體系下潛伏了七年才被發現——而這並不是藝術首次被用作詭計的工具。 https://t.co/lS8436dOhp — BBC News 中文 (@bbcchinese) October 4, 2025 1945年,一件藝術品裡暗藏的竊聽裝置,在美國的安保系統下潛伏了七年才被揭發——而這並非藝術首次被利用作為詭計的工具。


八十年前,二戰最後數周,一群俄羅斯少先隊員在美國駐莫斯科大使官邸——史帕索館(Spaso House)——向美國大使獻上了一枚手工雕刻的美國大紋章。

這份禮物象征著戰時的美蘇合作,美國大使埃夫裡爾·哈裡曼(W Averell Harriman)也自豪地將它掛在宅邸裡,一直保存到1952年。


然而,大使和他的安保團隊並不知道,這枚大紋章裡藏著一個秘密竊聽器。美方技術人員後來將它稱作“金唇”(The Thing)。

它在毫不被察覺的情況下,監聽了外交對話七年之久。

藉由這件看似無害的藝術品滲透敵方並獲取情報,蘇聯成功上演了一場自特洛伊木馬以來最巧妙的間諜戲碼。而這並非小說情節,而是真實發生的故事。

美國技術人員最終發現,那枚手工雕刻的大紋章其實是一只“隱形的耳朵”,正悄悄竊聽著大使館幕後的談話。

那麼,“金唇”究竟是如何運作的?79歲的反監控專家約翰·李特爾(John Little)對這個裝置著迷多年,甚至親手制作過復制品。

今年已有一部紀錄片介紹他的研究,5月首映場爆滿,並於9月27日在英國國家電腦博物館再次放映。

李特爾用音樂作比喻來解釋“金唇”的技術——它由如同管風琴音管的細管和一層“像鼓皮一樣,能隨人聲震動”的薄膜構成。

然而,整個裝置卻被縮小到只有帽針般大小,而且由於“沒有電子元件、沒有電池,也不會發熱”,因此能輕松避過反監控檢測。

這個裝置的工程設計同樣極其精細,被形容為“兼具瑞士鍾表的工藝與螺旋測微器的精准”。史學家H·基思·梅爾頓(H. Keith Melton)指出,在那個年代,“金唇”把聲音監聽技術提升到當時被認為根本不可能達到的高度。

在史帕索館內,“金唇”只有在附近建築裡的遠端收發器被啟動時才會運作。


該裝置會發出高頻訊號,並將來自竊聽器天線的所有震動反射回去。

直到1951年,一名駐莫斯科的英國軍方無線電操作員偶然調到與“金唇”相同的波段,並聽見遙遠房間裡的談話,這才揭露了它的存在。

翌年,美國技術人員對大使官邸進行全面檢測,歷時整整三天,才終於發現那枚手工雕刻的大紋章竟是一只“隱形的耳朵”,長年竊聽著大使館幕後的對話。

藝術化身間諜工具


談到“金唇”的成功,曾經參與操作的俄羅斯技術員瓦迪姆·貢恰羅夫(Vadim Goncharov)回憶說: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,我們國家能夠獲取到具體而且非常重要的情報,這在冷戰中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優勢。”

直到今天,蘇聯情報部門以外的人仍不清楚,當時蘇聯究竟還用了多少個類似的“金唇”來監視西方國家。

然而,它之所以能成為一款高效的竊聽裝置,不僅僅因為技術上的創新,更因為它利用了人們對美麗事物的文化態度。

我們往往將藝術品和裝飾品視為單純的地位、品味或文化象征,並不會懷疑其功能。蘇聯情報部門正是將這種信任加以武器化,用一枚楓木雕刻的美國大紋章來隱藏竊聽裝置。

歷史上,藝術被用於間諜、詭計和軍事目的並非孤例。達·芬奇(Leonardo da Vinci,達文西)除了畫《蒙娜麗莎》,還設計過坦克與攻城武器;彼得·保羅·魯本斯(Peter Paul Rubens)在三十年戰爭期間曾以間諜身份活動。

一戰與二戰中,各國藝術家參與過偽裝與欺敵行動;而英國藝術史學家安東尼·布朗特(Anthony Blunt),同時身兼王室藝術品監督,在二戰與冷戰初期則是蘇聯的間諜。

在“金唇”這個離奇案例中,音樂史也扮演了角色。它的天才發明人列夫·謝爾蓋耶維奇·特爾明(Lev Sergeyevich Termen,常被稱為利昂·特雷門,Léon Theremin)既是俄裔發明家,也是才華橫溢的音樂家。

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電子樂器——以他名字命名的特雷門琴(Theremin)。這種樂器不需觸碰即可演奏,演奏者只需將手在天線周圍隔空揮動,就能控制音符。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0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13 秒